每当我们谈民营的市场地位时,总会有人以政审的目光在怀疑:你是不是收了资本家的好处。你要跟他谈立场,那很多问题是真的扯不清。经济学的讨论有一个好处,最终要用数据来说话。
(资料图片)
为什么说经济的未来取决于民营的信心?
难道国营不重要吗?难道没有国营的支撑中国经济就会好吗?当然不是,国营是中国经济的掌门人,这是无可争议的,但是,现在的问题不是出在国营,而是出在了民营。不是国营有没有信心,国营没这种问题,民营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投入到市场,当然要看清政策方向。
于是,有人会问了,难道政策不清楚吗?去年底的工作会议高调提出“坚持两个毫不动摇”,你还要什么信心?我们说了,经济的问题不是用立场来说话,要看数据,要看事实。
民营为什么失去了信心?
我们可以找出太多的原因:疫情的冲击,经济不达预期,外部环境日趋复杂,老百姓收入过低内需不足……,都是原因,但背后真正的逻辑还是在经济政策的方向。
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翁杰明主任所说:国有资产从2012年后高速增加,已达到259万亿,年均增速15%以上,也就是说,国企的权重在快速增加;但是,国企创造的收益不成比例,对GDP的平均贡献只有13.7%,加上高度垄断的金融业的7.8%,一共也只有21.5%;对比之下,民营的总资产不到国营的60%,约150万亿,在2021年创造的增加值占到了GDP的64%,远大于国企,这就是效率的差别。
也就是说,近十年的方向是通过投资拉动,快速地提高了国家资产在经济总量中的权重,大比例超过了民营,收紧了民营的生存空间,但是,国企效率的问题没有解决,对税收、GDP、科技创新、就业、投资占比的贡献都不如总资产为国营60%的民企。如果民企衰退,而国企效率偏低,中国经济无论如何也不会太好。
加强国营的权重,有利于制度的安全性,然而,从另一个角度说,民生才是永恒的政治,是终极政治。民营支撑了85%的就业,1.5亿的市场主体,民营的好坏,直接关系到民生。在这种意义上,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,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,这种方向性的选择必须清醒。中国现在的经济已经离不开民营,中国的民生离不开民营,中国未来经济的腾飞也离不开民营。对民营的歧视性批判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影响,也是政治站位,正如中纪委官方媒体发布的一篇文章所言:让民营离场,就是反对民生。
近些年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?
是内需不足,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头,这成为公认的事实。长期的效率递减,GDP也从2012年的两位数落到了去年3%上下,其背后的逻辑正是民营的衰退,民营目前每天有四万家在倒闭,年底很多企业在裁员减薪,这又如何提高居民收入的占比?如何刺激消费?如何扩大内需?
2023是经济在底部运行的姿态,是经济作出选择的关键年,如果继续下行老胡又会担心方方面面的矛盾会激化,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冲击,已经到了必须扭转的时候了,一定要支持、鼓励、引导民营经济,真诚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。这是不二选择,是经济的选择,也是政治的选择。
民营有了信心,中国经济才未来!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全球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 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